為什么體感溫度會比實際溫度高呢? 原因是這樣的
7月24日15時,江蘇南京鼓樓區氣溫32.6℃,相對濕度75%,雖然已經是午后三點,但是陽光依然炙熱,南京街頭穿戴嚴實來防曬的路人比比皆是。市民反映近日的天氣感覺比超高溫還高,難道是氣溫預報有誤?從科學角度來看,感覺上的溫度與實際溫度確實不同,那么體感溫度與實際溫度的差別是否有科學依據?
天氣預報中的氣溫和體感溫度是兩回事
天氣預報中的氣溫僅僅代表空氣的冷暖程度,并不能完全表示出人體對環境的冷暖感受,但氣溫高低可以作為人體冷暖感受的一個參數,這也正是空氣溫度與體感溫度的區別所在。在相同氣溫條件下,人們還會因空氣濕度、風速大小、著裝顏色、日射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例如在氣溫30℃的環境中,空氣的相對濕度在40%-50%左右,平均風速在3米/秒以上時,人們就不會感到很熱;在相同的溫度條件下,相對濕度若增大到80%以上、風速很小時,人們就會產生悶熱難熬的感覺,體弱者甚至會中暑。
空氣對熱的吸收會受到相對濕度及其密度影響,風速會影響到與人體表面可以接觸到的空氣的分量,當風速增加時,與人體所接觸的空氣會增加,所以其帶走或帶來的熱量亦相應增加,這現象便是“風寒指數”。天氣報告里會把這兩個變量帶來的影響計算進“酷熱指數”里。一般來說,空氣密度及濕度增加都會使酷熱指數增加。
人體散熱的功能會隨著溫度、濕度的升高而減弱甚至喪失。相關研究顯示,41℃的氣溫已是嚴重危及生命的溫度。此時,人體排汗、呼吸、血液循環等一切能參與降溫的器官在開足馬力后已經處于強弩之末的狀態。有數據顯示,當氣溫達到45℃,人體平均皮膚溫度會升高至37.6℃,如果體溫超過42℃,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就會發生嚴重紊亂,體內蛋白質可能變性、凝固,會有生命危險。所以,對于人的肉體來說,40℃的體溫是危險的信號,42℃則會導致不可逆的器官損傷甚至是死亡。
氣溫越高濕度對體感溫度影響越大
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曾提出炎熱指數的概念,這個指數綜合考慮了溫度和濕度對人體感溫度的影響。盡管這是美國“標準”,或許和中國人的感受稍有差別(人種不同,體表的汗腺、體毛可能有一些差異,導致散熱的能力不同),但仍有一定參考價值。
根據美國炎熱指數的標準,在相同的溫度下,相對濕度越大,體感溫度的增幅就越明顯。比如,同樣是30℃時,當相對濕度只有50%時,體感溫度達到31.1℃,與實際氣溫比上升了1.1℃;而當相對濕度達到90%,體感溫度飆升至40.6℃,比實際氣溫高出10.6℃。可見,夏季濕度越大,體感溫度和實際溫度差異越大。
在同樣的相對濕度下,溫度越高,相對濕度對體感的增溫作用也越明顯。當實際氣溫達到46℃,相對濕度47%,體感溫度便飆升至74℃。在相同的濕度下,如果實際氣溫只有40℃,體感溫度也不會超過55℃。可見,夏季氣溫越高,濕度對體感溫度影響越大。相對濕度對體感溫度的影響也是把雙刃劍,當氣溫低于15℃的時候,相對濕度越大,感覺會越冷,這就是為什么南方的市民會感覺冬季里濕冷天氣會比北方的干冷還冷。
免責聲明:駿逸舒適家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本網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排版、編輯,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權利人發現存在誤傳其作品情形,請及時與本站聯系。
評論(共0條)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