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賬戶記賬規則】累計折舊借方、貸方登記什么?
對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說,累計折舊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名詞。盡管如此,在會計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累計折舊仍是一個重點難點。對于一般大眾來講,這個概念則顯得更加難以理解。那么接下來,小駿就將向大家仔細介紹"累計折舊"的概念與具體用法,替大家理清腦中累計折舊借方的思路。
累計折舊借方對于企業來說,購置的固定資產往往是有使用年限的,由于生產過程中會發生會發生磨損、消耗,固定資產的價值也實際上在不斷減少。而一開始我們在賬簿中登記的是固定資產的購置價值,僅僅通過這個賬戶并不能反應固定資產的損耗。因此,我們還需要設置累計折舊賬戶來反映固定資產價值的減少值。首先要說明的是固定資產屬于資產類的賬戶,其增加額登記在借方,減少額登記在貸方。從上面可以看出,累計折舊代表對固定資產價值的抵減(即累計折舊是一個備抵賬戶),所以它的登記方向與固定資產類賬戶相反。也就是說,累計折舊的借方登記的是減少額,貸方登記的才是增加額。那么對具體的經濟業務,我們是怎么在累計折舊賬戶中登記的呢?舉個簡單的例子,企業在生產商品的過程中,生產車間中的機器設備就發生了損耗,這屬于企業制造費用的一部分。那么損耗發生了,就意味著折舊的數額增加了,根據上面提到的記賬規則,應該將這筆折舊計入累計折舊的貸方。大家可能會產生疑惑,那累計折舊的借方應該登記什么呢,難道發生的損耗還能被彌補嗎?實際上,累計折舊的借方登記往往使用在固定資產報銷清理、或者企業出售固定資產的時候。我們知道,固定資產賬戶記錄的價值時購置時發生的歷史成本。當固定資產報廢時,報廢這一經濟事項使企業遭受的損失其實并不是賬面上的購置資產的成本,而是已經減去各種損耗的資產的剩余價值。因此,我們要在累計折舊賬戶的借方進行登記,來沖平已經計提的折舊。銷售固定資產時的登記原則與報廢時類似。累計折舊怎么算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會保持原有實物形態,但是,除土地外,固定資產又都是有使用年限的,企業要根據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將固定資產的實際成本按期分攤到產成品成本或當期的費用中去,并從產品銷售中收回,用以未來更新固定資產,這就是固定資產的折舊。影響折舊的因素主要有四項:(1)計提折舊的基數。計算固定資產折舊的基數一般為取得固定資產的原始成本,即固定資產的賬面原價。在西方一些國家,也有主張以固定資產的重置完全成本(或重估價)為依據計提折舊的。(2)固定資產的凈殘值。固定資產的凈殘值是指預計的固定資產報廢時可以收回的殘余價值扣除預計清理費用后的數額。(3)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固定資產使用年限的長短直接影響各期應提的折舊額。(4)固定資產的折舊計算方法。固定資產的折舊計算比較復雜,在這里我們只對折舊方法作一簡單的介紹。(1)核算中的折舊方法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直線法;另一類是加速折舊法。直線法是按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計算。比如,一臺設備價值200萬元(假設沒有凈殘值),可以用10年,每年的折舊費是20萬元,折舊率就是10%.加速折舊法則不同,在加速折舊法下,前幾年多提折舊,后幾年少提折舊,與直線法相比,可以起到推遲的作用(注意不是逃稅)。(2)折舊方法一經確定,不能隨意變更。開始用的是加速折舊法,以后各期都要用加速折舊法。如果企業由于特定原因確實需要更換折舊方法,還應當在當期的會計的附注中加以說明。(3)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還有工作量法,它是根據實際工作量計提折舊額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彌補了平均年限法只重視使用時間,而忽視了使用強度的缺點。只有正確地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才能合理地將企業發生的各項費用分配到產品的成本中,以方便企業對產品進行合理的定價,最大化地實現銷售利潤。以上就是有關累計折舊借方的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免責聲明:駿逸舒適家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本網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排版、編輯,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權利人發現存在誤傳其作品情形,請及時與本站聯系。
評論(共0條)
最新評論